English  |  正體中文  |  简体中文  |  全文筆數/總筆數 : 4334/7631
造訪人次 : 3194195      線上人數 : 292
RC Version 3.2 © Powered By DSPACE, MIT.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.
搜尋範圍 進階搜尋

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: http://ir.hust.edu.tw/dspace/handle/310993100/365

題名: 論儒、道互補的人文思維
作者: 周秀鈴
貢獻者: 修平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
關鍵詞: 二分法
皇極
真君
道樞
地窟比喻
日期: 2001-09
上傳時間: 2008-08-27T05:53:45Z
摘要: 近十七世紀以來,西方科學長足進步,產生量化分析、價值申立的數量現象。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說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說出「道」量化後的分離負擔。宇宙人生的真相,量化分析時,實隱藏一顆人類智慧的心靈,宗教、藝術上的美、道德、情感的本能不能化成數量條件。申國人的生命精神大多直接訴諸經驗,然後以文學為媒介哲理,而成之於心的錘鍊。中國的哲學思想不採用二分法,把宇宙人生劃分為兩種境界。

人類的思想「常中有變,變中有常」。本文以「儒、道」作為人文闡述的方向,期能通過孔、老的精神境界,由直覺上把握一些宇宙人生的真諦。儒、道流行於萬世,於孔、老個人人格固無所損,於人類進化則大有裨益。有人說:做人什麼都可以不怕,就是怕窮。這句話充分反應當前社會功利至上的觀念。杜甫有「安得廣廈千萬間,人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」(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」)之磋嘆;韓愈亦有「送窮文」之專論;怕窮之說豈是意謂著生命本質的軟弱?日本文學家茨原朔太郎曾說:「人生如不,海恨,最好什麼都別做;什麼都沒做的人生,一樣是,悔,恨。」這又似乎訴說著人類矛盾的心情故事。易經繫辭傳說:「易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」,若以物理人事之演化觀之,則宜再加「久則乏,乏則窮」。兩端貫通是人文發展循序漸進的軌跡。傳說中女蝸補天,裂痕可以美麗的。
關聯: 修平人文社會學報 2, 49-88
顯示於類別:[應用中文系] 期刊論文

文件中的檔案:

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
02-3 論儒、道互補的人文思維.pdf2715KbAdobe PDF4394檢視/開啟

在HUST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.

 


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 © 2002-2004  MIT &  Hewlett-Packard  /   Enhanced by  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 ©   - 回饋